首页 如水资讯文章正文

如水的一堂好课

如水资讯 2025年09月28日 09:36 7 admin

当下语文教学形式多样:有的带孩子穿汉服表演,有的名师在台上妙语连珠,还有的花大量时间讲PPT和作者生平……

尤其很多课堂仍在沿用老套路:从“时代背景”到“作家生平”再到“词句赏析”……殊不知,每一篇课文在讲评前都是“陌生文本”,相当于课外阅读。而中考阅读,从不按这种流程考查!


场景一、语文课堂,老师正准备讲一篇新课文(学校里以及市场上很多语文课堂现状)


老师:(推了推眼镜,进入“经典咏流传”模式)

“同学们,翻开课本第X页。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。首先,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关键的——时代背景!(音调上扬,仿佛掏出秘密武器)那是一个军阀混战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……”

(台下,学生小明的脑内剧场同步启动)

小明的脑子:(已进入休眠模式)

老师:(切换PPT,放出黑白照片)

“接下来是作家生平!朱自清,原名自华,生于1898年……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,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!”

小明的脑子:(电量剩余30%)

内心OS: “所以……他是因为没领到粮,才看着父亲的背影觉得特别饿,买了堆橘子吗?”

老师:(激情澎湃,进入高潮部分)

“最后,我们来重点赏析这个——词句赏析!大家看这句‘他用两手攀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缩’,这个‘攀’和‘缩’’字,用得何其精妙!生动刻画了父亲行动的艰难,体现了父爱的深沉!”

小明的脑子(警报响起,强制开机)

内心OS: “等等!先别‘精妙’!我最大的问题是……月台那么高,他爹是怎么掉下去的?! 这难道不是一篇悬疑小说开头吗?”

(画面一转,来到考场)试卷上的阅读题: 《一根会说话的玉米》(完全陌生的散文)

题目:

1.  请分析“玉米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。(3分)

2.  主人公为何最终选择与玉米对话而非吃掉它?(2分)

3.  结合全文,谈谈你对“沉默的丰收”的理解。(4分)

小明:

   内心崩溃: “老师没讲过啊!这玉米是什么时代的?作者生平是农民还是科学家?词句‘你好呀’怎么赏析?!完了,我满脑子都是我爹在月台上攀爬的背影……”

画外音(模仿纪录片语气):“瞧,当课堂变成了‘考古现场’,每一篇鲜活的文章都被精心制成标本,学生们自然就失去了在‘阅读的荒野’中独立求生的能力。语文考试,考的可不是‘文物鉴定’啊!”

所以,现在很多热闹的语文课程,这些看似精彩,却可能只是“无效教学”——不仅收获虚妄的期待,更消耗孩子宝贵的时间与精力。陈旧的教学模式,严重脱离实际考查要求,一讲几节课,无疑是真正的“磨洋工”。


那么,真正高效、有用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?



让我们透过《年年依旧的菜园》真实课例,感受如水课堂的与众不同:

年年依旧的菜园


迟子建


①外祖母家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菜园。春天一到,最先种上的是菠菜、生菜和白菜,之后种香菜、水萝卜和土豆,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:豆角、倭瓜、黄瓜等。当然,如果弄到茄子秧、柿子秧、辣椒秧,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,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。

②外祖母对外祖父说:“你去给园子锄锄草。”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。外祖父对外祖母说:“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。”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。


③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,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。我总是帮倒忙,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,我是太爱菜园了。


④太阳刚下山了,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。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,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。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,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,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。而当天色微明,菜园种的植物沾染了浓重的露水,太阳忽然跃出山顶将露珠照散的时候,农人们也就下田干活了。


⑤菜园中不总种菜,也种花。花种在边边角角的地方。有步步高、地瓜花、爬山虎,当然种得最多的要数扫帚梅了,只要花一开,蜜蜂和蝴蝶也就来了。绿油油的菜地衬托着紫白红黄的花朵,看上去美极了。


⑥人一代代地老下去,菜园却永远不老。



课堂实录:《年年依旧的菜园》趣味阅读课


一、 快问快答,唤醒“生活雷达”

如水刘梦娇老师(笑眯眯,语气亲切):“各位语文小能手,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,注意标题关键词——‘年年依旧’,‘依旧’这个词,谁能用别的词把它‘替换’出来?”


学生A(秒抢答):“是‘总是’!”

学生B(举手蹦跳):“是‘一直’!”

瞬间教室里学生的“生活雷达”全开。


老师(竖起大拇指):“厉害!联想力满分!那谁能用‘依旧’造个句?”

学生C(一本正经):“我依旧相信,寒假作业昨晚才开工的不是我一个人。”

老师(捂胸口做中弹状):“啊……这个‘依旧’过于真实,老师表示共鸣!”


二、 带问寻宝,化身“文字侦探”

老师(切换任务模式):“现在,全体化身小柯南!赶紧看看文章,文章哪里和标题中的开始扫描!”

(教室一片寂静,只听见翻书和划笔的沙沙声。老师巡堂,偶尔提示。)

老师(走到一个学生旁边,压低声音):“你圈画的这句‘人一代代老去,菜园却永远不老’,可是条黄金线索哦!”

大部分同学(兴奋地):“报告!我们也找到了!”

老师(夸张地鼓掌):“牛!全员侦探眼!人一代代地老下去”是在说什么?”

停顿,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。(引导学生理解这句是在说时光流逝)

但终极挑战来了——‘菜园不老’,到底不老的是什么?


三、 深挖细节,上演“回忆杀”

老师:“让我们潜入文本,寻找‘不老’的是什么”

(教室一片寂静,只听见翻书和划笔的沙沙声。老师巡堂,关注学生圈画状况。)

学生D(激动地):“老师!我看到第三段。

老师追问:你的依据是什么?

学生D(激动地):‘常常’‘总是’这些词就是暗示!作者总帮倒忙,但外公外婆从不生气!”

老师(眼睛一亮):“精彩!所以不老的,其实是_____?”(故意拉长音调,圆溜溜的大眼睛望向全班同学。)

学生E(恍然大悟):“是爱和包容!就像我奶奶,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也总添乱,她也不骂!”

全班:“哇~”(纷纷想起自家长辈,气氛温馨)

老师(趁热打铁):“看,文字活了!它连着我们每个人的‘回忆杀’!”

学生F(激动地):“老师!我还看到第二段,外祖父对外祖母说:“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。”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。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外祖母对外祖父很好,所以还有他们之间的……

老师(眼睛一亮,忍不住说了一句):“我去——”

教室里哄堂大笑

老师憋红了脸,急忙调整说:竟然能从这里找到大家忽略的点,眼光独到”

同样的方法,处理其他段落,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继续去读文章,理解文章。


四、 合力拼图,收官“主旨大师”

老师(总结式挥手):“那么,各位‘语文小学霸’,请将我们找到的拼图——不变的爱、传承的温暖、永恒的生机——组合成最终答案!”


学生们低头疾书,不再是机械抄写,而是带着笑容记录自己的发现。

老师(最后点睛):“看,阅读理解就是用我们的生活,去唤醒文字里的生命!”



如水语文,一堂好课究竟好在哪里?


我们坚信,真正的教育不是“表演”,而是唤醒思考、激发共鸣的旅程。


01

每一问都有回响,每一句都有依据

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“名师课堂”,老师的提问,仅仅只是为了“演一场好戏”,提出的问题只是“台词”,目的是让学生完成“填空”,只求“标准答案”


如水的老师总是一针见血地围绕核心提问,并敢于“留白”,耐心等待,释放学生的思考空间。我们多提问、多倾听,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急于给出所谓的“正确答案”,还总会追问一句:“你的依据是什么?”
我们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,而不只是答案的对错。

02

课堂是自由的、真实的,疑惑是被欢迎的

如水的老师以真诚的互动、开放的眼神和姿态,营造安全、融洽的课堂氛围。

在这里,不确定不是错误,而是探索的起点。我们带领孩子回归文本,像解谜一样层层深入,直到真相自然浮现。

03

包容每一份不同的学习状态

学生偶尔走神,是正常的。如水的老师不批评、不焦虑,而是用柔和而关切的方式,给予清晰的指令,把孩子再次拉回专注思考的状态,再创造一次专注并激励表扬。因为我们清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,永远不是一劳永逸的。


比如《年年依旧的菜园》的课堂上曾发生这么一幕。

指令:大家看第四段,找一找“依旧”“不变”的是什么?

A同学在走神

老师:A同学,你找到没有。

A同学沉默(有些惶恐和无助)

老师:A同学,请你为大家朗读第四段,找一找‘依旧’和‘不变’的是什么?

A同学朗读后,迅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。(放松下来,进入专注状态。)

老师夸奖,表扬,继续下一环节。(学生脸上露出笑容,亢奋而专注。)


一句明确的引导,一次重新的投入,加上及时的肯定,就能温柔地实现注意力的回归。

04

从文字到体验,让语文与生命相连

我们尤其注重打通“文本体验”与“生活体验”,借助文章中有共鸣、有温度的内容,引导孩子联系自我、表达感受。

老师也会分享自己的体验,让语文不再只是课文,而是通往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座桥。


 如水语文,不教标准答案,教的是:


面对陌生文本的阅读方法,有理有据的思考和表达习惯,专注思考、高效投入的学习状态,以及从语文出发,走向更开阔的生命体验。


我们相信,一堂好语文课,是真实的课堂、有效的成长,是一场真诚、流动、充满生命力的对话。


如水教育 鄂ICP备18006722号-1 
复制成功

微信号: rrushui00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
我知道了
rrushui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