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楚才竞赛文章正文

暑假出游如何写好游记,这样写告别流水账

楚才竞赛 2022年08月17日 14:16 900 admin
微信图片_20220817141714.png

正是盛夏繁茂,河山大好的出游好时节

暑期带着孩子出游必不可少

游玩归来,如何教会小孩

用自己的笔墨

记录眼前的美景

游山游水后,怎样写出一篇

生动有趣的游记作文


游记要怎么写?

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必不可少

同时也要做到条分缕析,步步清晰

让我们跟随武汉名师的步伐

学学名家梁衡写游记的方法吧!



特邀老师

     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高级语文教师。荣获武汉市五项技能大赛一等奖,荣获武汉市“技术能手”、武昌区“技术状元”、“学科带头人“等荣誉称号。




名家简介

梁衡,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,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、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、赵树理文学奖、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。


代表作有《晋祠》、《跨越百年的美丽》、《夏感》、《青山不老》、《把栏杆拍遍》等。季羡林赞他道:“无论谈历史谈现实,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、民族的忧心。”“在并世散文家中,能追求、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,除梁衡以外,尚无第二人。”



什么是游记


游记作为一种与大众亲近的散文样式,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。


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,一般认为东晋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是最早的游记名篇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、柳宗元领衔古文运动,“记”体散文取得了重大进展。明代徐霞客的科学性游记和清代姚鼐的文学性游记,深受唐宋游记的影响。近现代文学史上,名人游记比较常见,比如梁启超的《欧游心影录》、朱自清的欧游杂记》等。

 微信图片_20220817141853.png


梁衡曾说:“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,重复旧套子,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,都绝对不会有美。”(《我的苦苦探求》)就游记而言,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,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,在描写人所习见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,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。


用梁衡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要在“描写”“意境”“哲理”“语言”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,这种追求在《壶口瀑布》一文中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。



跟着名家学写作



美文欣赏一


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,我曾两次到过那里。
第一次是雨季,临出发时有人告诚:“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,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,赶巧上游下雨,一个洪峰下来,根本来不及上岸。”果然,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,河谷里雾气弥漫,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,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。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,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,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,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。其时,正是雨季,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,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,冲进去……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,但水浸沟岸,雾罩乱石,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,震耳欲聋的涛声,什么也看不见,什么也听不见,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: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。于是,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,我便匆匆逃离。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,心还在不住地跳……
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。春寒刚过,山还未青,谷底显得异常开阔。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,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,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,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。我一直走到河心,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,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,当地人叫“龙槽”,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,这便是“壶口”。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。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,正好形成一个“丁”字……
——梁衡《壶口瀑布》



01

所至所见,描写立体多元


在景物描写方面,选段视角独特,层次分明。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,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,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,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、疏远的,甚至是“可怕的”。作者写自己“匆匆离去”,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,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。

     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,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,立足点是“河心”,先写水,后写石,视角反复转换。作者先俯视龙槽,明“壶口”之来历;再仰观河面,看巨瀑之源头;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,“跌入”龙槽,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,直抵青山;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,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;最后,视角转换,收回脚下,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。


“所至”是游记的线索,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。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,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,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,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。这样的写法,结构简单清晰,便于展开见闻,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。同时,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、所抒之情。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,走近河心,就无从看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,他的感想与思考也必然会有所不同。





走出误区



1

游踪不等于实录游程。作者完全可以对实际的游踪进行艺术化的剪接和调度,形成以事实为基础的主体化的游踪。


2

游踪不局限于“移步换景",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、变换视角的"定点换景”,或者脚步移动、目光却始终聚焦一个景点的“移步定景”,都是游踪。





美文欣赏二


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,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,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,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。我一直走到河心,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,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,当地人叫“龙槽”,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,这便是“壶口”。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,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,正好形成一个丁字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,其势如千军万马,互相挤着、撞着,推推搡搡,前呼后拥,撞向石壁,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。山是青冷的灰,天是寂寂的蓝,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有。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,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,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,便一齐跌了进去,更涌、更挤、更急。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,当地人说,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,再漂上来时,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。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。
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,由高到低,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,顿然拢成一束,向龙槽里隆隆冲去,先跌在石上,翻个身再跌下去,三跌、四跌,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,碎成点,碎成雾。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,横跨龙槽,穿过雾霭,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。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,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,沿着龙槽的边沿轰不过下,平平的,大大的,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。不,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,的确有那种凝重,那种猛烈。即使这样,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个川黄浪,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,乘隙而进的,折返迂回的,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,或钻石觅缝,汨汨如泉;或淌过石板,潺潺成溪;或被夹在石间,哀哀打漩。还有那顺壁挂下的,亮晶晶的如丝如……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,罩在七色彩虹中,像一曲交响乐,一幅写意画。我突然陷入沉思,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,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、河、瀑、泉、雾所有水的形态,兼容了喜、怒、哀、怨、愁——人的各种感情。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?
——梁衡《壶口瀑布》


02

俯仰高低,意境变换交叠


随着视角的变换,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。俯视龙槽,河中有河,重在“奇”仰观河面,浊浪奔涌,“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”,重在“雄”看河水冲跌而下,碎为水雾;重在“险”以上三重境界,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、崇高一类。


接下来,作者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,不仅形态丰富多样,还映着七色彩虹,“像一曲交响乐,一幅写意画”,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。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,景物由“多样”返归“单一”,巨石“静”的形态蕴含着河水“动”的力量,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。


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,有大有小,有远有近,有静有动;表现出多重意境,刚柔相济,层次分明,情景交融。这样就使得《壶口瀑布》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,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。同时,本文并不单纯地、对象化地写景,而是“以人写物”,大量使用拟人手法,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,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、情感的细节,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,又有人文内涵。





走出误区



1

写景状物最忌面面俱到: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,描写景物,要避免不加选择,看到什么写什么,而应当有所侧重。


2

一方面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,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,有生命另一方面,要选择对景物之美表现得最集中、最典型的“点”细加描写,为后面的抒情说理蓄势铺垫。





美文欣赏三


我突然陷入沉思,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,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、河、瀑、泉、雾所有水的形态,兼容了喜、怒、哀、怨、愁——人的各种感情。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?
看罢水,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。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竞被水凿得窟窟窍窍,如蜂窝杂陈,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,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,切出一道深沟。人常以柔情比水,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竞会这样怒不可遏。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,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,奋力抗争。据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中所载,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。你看,日夜不止,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。
黄河博大宽厚,柔中有刚;挟而不服,压而不弯;不平则呼,遇强则抗,死地必生,勇往直前。正像一个人,经了很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;黄河被两岸的山,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,忽左忽右时,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。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。

——梁衡《壶口瀑布》


03

景我合一,情理独特自然


游记除了要写“所见”,还要写“所感”,本文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,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。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,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,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,而是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,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;由水侵巨石,认识到黄河“博大宽厚,柔中有刚”的个性,进而引申到“历经磨难,方显个性”的哲理。这样的感受与思考,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;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。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“随意摄取所见,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,而又不单是写实,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”(《游入达岭〉跋》)。

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,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,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,有时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,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。从“我突然陷入沉思”一句开始,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以议论为主。

在游记中发议论,难点在于恰切自然,或者说,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。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、瀑、潭、雾、虹、石等于一体,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,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——石约束水、水激荡石,这组关系造就了壶口瀑布,水和石在这组关系中互为主动与被动。壶口的右壁是急剧收束的,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。就眼前的瞬间来看,坚硬的石头是主动的一方,这是作者的感思(“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,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、河、瀑、泉、雾所有水的形态,兼客了喜、怒、哀、怨、愁一人的各种感情”)的基础。

另一方面,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,冲流激荡,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整个壶口的位置。就长远来看,河水才是真正决定壶口瀑布的因素。由此,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:“博大宽厚,柔中有刚;挟而不服,压而不弯;不平则呼,遇强则抗;死地必生,勇往直前。”看山情满于山,看水意溢于水,在景物之前纵情泼墨,在景物之后深刻思考,主观表达多有感而发,抒情议论都有所凭依,这也是梁衡游记的魅力所在。





走出误区



1

情景忌分离,表达忌空泛。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,“所感”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。游览过程中的感受、体验、认识与思考,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,自由抒发,也可以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。无论采用哪种方式,都要做到自然、独特。


2

所谓自然,是指文中的情感与思考都是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的,与景物融为一体,并非作者刻意强加于景物的。因此,游记要写真景、真情,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。所谓独特,是指好的游记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在这两点上,《壶口瀑布)都是比较成功的。



梁衡的游记在选点、绘景和抒情议论上

都有鲜明的特色

既在写“我眼中的风景"

 也在写“我心中的风景”

于景中含情脉脉

于情中娓娓道来


写游记≠写攻略

跟着梁衡一起写游记

这次,你学会了吗?


微信截图_20220818084305.png

如水教育 鄂ICP备18006722号-1 
复制成功

微信号: rrushui00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
我知道了
rrushui006